內蒙古小吃-內蒙羊背子:內蒙羊背子是蒙古族民眾最喜歡的名貴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可見到。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一條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簡介
羊背子,也稱烏查,經典的蒙古菜,是蒙族人民的傳統佳肴。放“羊背子”有著悠久歷史相傳成吉思汗定天下,曾設烏查大宴功臣。蒙古族民眾最喜歡的名貴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可見到。
菜品特色
作羊背子,選肥綿羊胴體,從腰窩往前數第四肋骨處割斷腰脊椎骨,把后面部分的肋骨分別展開,去腿骨留尾成五叉型,把前面部分按骨節分開壓在五叉下。然后白水加鹽煮熟而食。
羊背子不單是美食,也是非常傳統的禮節用品,鄂爾多斯部的達爾扈特人在成吉思汗大小祭奠儀式上都要放羊背子。隆重的鄂爾多斯婚禮上,盛宴更離不開羊背子,還要高唱《全羊贊》 :“尊貴的客人在上,請允許我把肥嫩的整羊獻上,它那寬闊的脊背,就像廣袤的宇宙,它那粗壯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原來,烹制的時候,整羊被解為七塊:四條腿、帶尾脊背(羊背子因此得名)、上半個羊頭和一段頸椎。白水煮熟,按固定的位置擺放,然后拆卸成塊,敬過天地,然后分食。
羊背子,蒙古語稱[烏查宴]或[秀斯]。是內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節日招待親友時的傳統佳肴。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設全羊名為烏查之宴]已有悠久的歷史。
烏查之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講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況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常。這種宴會,主要是喝酒、唱歌、跳舞、暢談友誼。所以,一直到現在還十分盛行。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請吃烏查宴,便是享受了最高的禮儀。
烏查宴是把全羊卸為七大件(除去胸叉),由羊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四肢、頭頸、胛各為一件,然后放入白開水中,加鹽,煮熟而食。
烏查之宴的禮節很隆重。首先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禮俗,從貴賓、長輩開始依次入席。這時,主人用[扎瑪拉](一種特制的四方形木制方盤)端來一只煮熟切成七大塊,并按一定規矩擺好的全羊,放在眾客當中的紅漆方桌上。全羊四條腿盤著,臥在盤里,羊頭放在肉上朝著客人。此刻,主人舉起銀碗,向各位客人敬獻潔白的鮮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潔、吉祥的食品,歡迎客人。客人們依次接過鮮奶,用右手無名指醮少許奶子,莊重地向天彈一次,向地彈一次,最后自己嘗一點,以示對天、地、神靈及主人的尊崇。緊接著主人以明朗、清晰的聲調吟唱傳統的敬獻全羊祝詞:
尊敬的客人在上/請允許我把肥嫩的整羊奉獻/它那寬闊的脊背/就像廣袤的宇宙/它那肥大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它那高昂的頭顱/就像森布爾山(須彌山)全羊/它那挺拔的長骨/就像山上的檀香樹/把那首席的全羊/擺放在親朋貴客正中/把那醇香的美酒/斟滿閃光的杯中/有祿有福的客人們/請將把它享用。
祝詞完畢,主賓將木盆調轉,使羊頭面向主人,主人從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許,放在小杯中,向天潑散,意為將圣潔的食品先敬上蒼和大地。然后把羊肉極熟練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塊,擺放好再將羊頭放上去,調轉木盤,把刀柄遞到客人手里。主賓將羊頭取下去,把全羊薦骨部兩則各切下三條名權下三條肉,左右交換放下,然后讓大家用餐。豐盛的全羊,濃郁的氣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之中。
制法
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鍋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以類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一條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一條肥肉吃掉,然后各取所需而食。
推薦閱讀:
1:楊翔豆皮涮牛肚
2:干炸湯圓
3:廣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