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小吃:蒙古手把肉(手把羊肉、手抓羊肉)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9-28 20:56   5,650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內蒙古特色小吃-蒙古手把肉(手把羊肉、手抓羊肉):手把羊肉,就是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因為凈手后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干干凈凈,所以得名“手把羊肉”。

該肉制作過程簡單明快,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

蒙古手把肉

簡介

顧名思義就是手抓羊肉。把帶骨的羊肉按骨節拆開,放在大鍋里不加鹽和其它調料,用原汁煮熟。吃時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著吃。客人不要自己動手隨意選食,主人會視客人的年齡,選擇不同部位的羊肉。

歷史文化

手把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游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這種草原牧區牧民們的傳統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據明《夷俗記·食用》中云:“其肉類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饑且養人也。”

做法

做“手把肉”多選用草原牧場生長的兩齡羊,采用傳統的“掏心法”宰殺,因為這樣宰殺的羊由于心臟驟然收縮,全身血管擴張,肉最鮮嫩。宰殺后把羊帶骨分解成若干小塊放在清水鍋里,不加鹽等調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滾沸立即出鍋上桌,蘸芝麻鹽食用,其肉鮮嫩,原汁原味。但目前推出的“手把肉”煮好后大多都再進行二次加工,將大塊再分解或小塊,輔以鹽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姜絲、蔥段等調味佐料進行特殊烹制后再食用,其鮮嫩不變但味道更加獨特。

制作食材:羊肉排1500克

煮料:紅蔥一根,紫蒜1頭

沾料:韭菜20克、香蔥10克、蒜蓉30克、辣椒末10克、烹調油20毫升、鹽適量(自己可以隨意搭配)。

制作流程

1、將羊肉排冷水下鍋,水開撇去浮沫,加紅蔥(沒有紅蔥放大蔥),整頭紫蒜切半,煮至無血絲;

2、把韭菜和香蔥放進臼中搗成泥,加鹽調味做成韭蔥泥;

3、鍋內放烹調油,在3成熱的時候放進切下的羊排上肥的部分,將其中的油榨出制成葷素混合油,揀出油渣將油燒至起煙,澆在辣椒末上制成油辣椒,加鹽調味;

4、蒜蓉加一小勺水調成蒜蓉汁,和前2種制好的調味料一起隨羊肉排上桌,即可。

營養價值

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膽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溫味甘,既可食補,又可食療,為優良的強壯祛疾食品,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抵御風寒之功效。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1811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