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小吃-定州燜子:定州燜子是河北定州最有名的傳統小吃之一。北方常說的燜子是驢肉火燒河間派的食物,皮凍狀,佐食驢肉增加口感。定州燜子不是此類,它是一種肉類熟食。如果你是頭一次見到燜子,看到那比常見的圓火腿還粗,嘗嘗你就會立馬明白了,原來它其實是一種肉食腸。可以說燜子是定州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也是招待客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到定州的人不吃燜子就不算到過定州。
簡介
定州燜子是河北定州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精選的瘦肉加些許肥肉,和山藥粉和一起,用肉湯熬制,然后蒸熟。北方常說的燜子是驢肉火燒河間派的食物,皮凍狀,佐食驢肉增加口感。定州燜子不是此類,它是一種肉類熟食。如果你是頭一次見到燜子,看到那比常見的圓火腿還粗,還長的就會立馬明白了,原來它其實就是一種肉食腸。
歷史文化
定州燜子不僅今人愛吃,更有悠久的歷史。據傳說,定州燜子形成于宋代,為曾任定州知州的文豪蘇東坡所創。
蘇東坡在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十月,來到定州任知州。蘇東坡到任前,定州周邊的曲陽、望都、唐縣、新樂、無極等縣入夏以來一直無雨、大旱,到了秋季卻又連雨成澇。一年兩災,災情嚴重。蘇東坡到任后,一面向皇帝寫奏折要款救濟百姓,同時親自率人帶糧食和肉等深入到各村賑濟災民。蘇東坡每到一地,便為災民煮粥煮肉。可災民多,肉食少,為了讓災民都能吃到些肉,補補虛弱的身子,蘇東坡望著煮肉的大鍋想出了代替的辦法。他命人用肉湯放稍許碎肉,再放進當地棱子面(蕎麥面)熬制成塊狀,然后切塊分給災民。這樣,有限的肉食能讓更多的災民食用。這種食物在賑災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其做法便也流傳了下來。后來,人們稱這用肉湯碎肉與棱子面或紅薯淀粉及其它面熬制的食品為“燜子”。
定州燜子香味獨特、加工考究、色澤美觀,外表油光、結構緊密、有彈性,切開后肉和淀粉紅白相間,入口香、糯、滑,加熱后食用口味更佳,是定州人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曾有定州人說:“在定州‘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愛吃燜子。”在廣播劇《張寒暉》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張寒暉與地下黨領導在定州開元塔下的小飯店秘密接頭時,張口便要“四兩老白干,半斤燜子,一根手掰腸”。
做法
原料:上等山藥粉條1000克 山藥粉芡500克肉茸200克 雞蛋4個 姜末20克 蔥花50克 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醬油、砂糖、雞精、味精、化豬油、色拉油各適量。
制法
1、山藥粉條用溫水泡軟,再入沸水鍋中煮至漲透后撈出,瀝干水份;肉茸用少許色拉油、姜末、蔥花炒熟后鏟出。
2、將山藥粉條放盆中,磕入雞蛋,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砂糖、雞精、味精調好味,再加入炒好的肉茸及山藥粉芡拌和均勻,然后倒入抹有豬油的平底盤中鋪平,上籠蒸約半小時,取出晾涼即成。
操作要領
粉芡必須選用山藥淀粉,成品吃起來才軟香。如用其它原料如小麥淀粉、玉米淀粉等代替,不但口感差,而且烹制時容易散碎,不易成形。另外,加入山藥淀粉的量也不宜太少。
煮制山藥粉條時,一定要煮軟煮透,直至不吸水為止,否則做出來的柔軟度有可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