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養生法則 四季養生原則與方法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9-01-04 19:57   2,008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四季養生法則)春季養生原則與“節氣”養生的方法,夏季養生原則與“節氣”養生的方法,慢性疾病患者如何安度秋天, 冬季三月,自然界表現是陰盛陽衰,氣溫較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斂陰護陽”。

春季養生原則與“節氣”養生的方法

1.健康人的春季養生

春季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中醫認為春季對應人體的肝,養生的原則是春要“養肝”,防外感“六淫”中的“風邪”。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季是陽氣升發,生機勃勃的季節,氣侯變化又以風為特點。雖然一年四季皆有風,但春天在北方亂風的日子要比其它季節多,風邪引起的疾病也以春季為多。“風者,百病之始也”,風邪多侵襲皮膚毛孔,且有發病迅速,變化無常,易侵襲人體頭面、肌表,而致頭疼、汗出、惡風等特點。《黃帝內經》中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對于能讓人致病的風邪要能夠及時避免。所以,春季養生應重視風邪致病。

“春夏養陽”。指的是此時人們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并不斷旺盛起來。春季養陽重在養肝,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相應,要注意補益肝臟,強調養肝護肝。在精神上春季應順應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即通過調節情志,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與和諧。由于春季對應的是肝臟,肝又主怒,所以此季節人們容易情緒不佳,急躁易怒。在精神上健康人士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心胸開闊,力戒暴怒和憂郁。在生活起居上要有規律,做到“春捂”,這是因為初春陽氣漸生,氣侯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北方陰寒未盡,早晚較涼,如果衣著過快變單,就容易受涼而引發疾病,所以要“春捂”。春季好發疾病是:急性病毒性肝病;兒童皮膚傳染病,如水痘、麻疹、風疹、猩紅熱等。

春季飲食多食甜、少食酸。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肝主春,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氣旺盛可傷及脾土,影響脾的消化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甘味入脾,所以在春天,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旺而傷脾,多吃甜味的食品,甜味入脾,能補益脾氣,以防肝傷脾。

春季在飲食方面也以“春夏養陽”為原則,也就是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宜選辛、甘、溫之品,辛甘之品有助于升陽,溫食有助于護陽,春季還應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糖類的食品及維生素、禽蛋、大棗、蜂蜜、山藥、新鮮蔬菜,如韭菜、菠菜、薺菜、春筍等。這些大多有健脾養肝養陽斂陽的作用。春季不宜多食酸性食物,如西紅柿、山楂、橙子等,酸性入肝,這些食物可助肝氣旺盛,橫逆犯脾,使脾功能下降,故而少食。

總之,春天對健康人士的養生原則就是保護陽氣,保護肝,防止風邪侵襲而患病,飲食多食甘,少食酸。

2、“亞健康”人的春季養生

“亞健康”是介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人群。所表現的癥狀與從事的職業、體質不同而不同。對于“亞健康”人群中以情緒波動大、急躁易怒、肝火旺的人和以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瀉、胃脘時疼、脾胃虛弱的人,在此季節調理養生尤為重要。因為肝火大會橫逆犯脾,使脾氣虛弱,對已有脾胃虛弱之人,就更易加重癥狀。所以,在精神上要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引起“肝火”。還有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精力充沛以避免工作壓力帶來的煩躁。具體做法:

春天早晚要梳頭

中醫認為梳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早晚各梳50次以上,可以消除大腦疲勞,使大腦恢復清醒狀態,消除“春困”。晚上梳頭還有促進睡眠的作用。方法要全頭梳,不論頭中間,還是兩側都應該從額頭的發際一直梳到頸后的發根處。梳子以牛角梳、玉梳、木梳為好。

“亞健康”人士此節氣飲食應以保護脾胃為主,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這樣即保護了脾胃又防肝火過旺。食療可選“山藥、枸杞燉牛肉”。用牛肉洗凈,入沸水3分鐘后取出,橫切成2厘米的片狀,將炒鍋中火燒熱,下花生油加牛肉爆炒,倒入盅內,加姜、蔥、山藥、枸杞加蓋燉約2小時,至軟爛即可食用。牛肉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作且;山藥健脾益胃、補益肝氣,枸杞補肝明目,補血益精作用,對于“亞健康”中以脾胃虛弱、眩暈易怒、面色不華之人用之為好。

總之“亞健康”中以肝火大,脾胃弱的人士在春季調養最為重要,只要控制情緒,防止過勞,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飲食調養得當,就會安度春季。

3.慢性疾病患者應如何安度春天

中醫理論認為春天對應的臟器是肝,所以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節病情波動大,而春季也好發各種急性肝病。所以要人們注意保護自己的肝臟。對慢性肝病患者來說,積極的治療非常重要,但生活的調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由于肝病的特點,患者容易情緒波動,肝火旺盛,在春天表現尤為突出。這時就更應多做一些輕松的事,避免著急上火,使心情保持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這樣,有助于肝病的治療。飲食上禁酒忌油膩辛辣之品,因為春季多風易躁,而食辛辣油膩過多,容易助熱生濕,中醫認為肝病多濕熱,所以飲食不當就助濕生熱,加重病情。飲食以清淡為主,如多食蔬菜、水果為好。

春季對過敏體質的人還應預防皮膚過敏癥。春天,氣溫回升,皮脂腺分泌功能增強,皮膚表層毛孔張開,各種病邪易于入侵,誘發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疾病。所以,此類人春天不要到雜草樹叢中戲嬉,盡量避免與花粉等過敏源接觸,以防過敏發生。

夏季養生原則與“節氣”養生的方法

1、健康人的夏季養生

夏季,是指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中醫認為夏季對應人體的心,養生的原則是夏要“養心”,防外感“六淫”中的“署與濕”。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氣侯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并且活躍于機體表面,為了適應炎熱的天氣,人們毛孔開泄,使汗液排出,以調節體溫。所以,出汗較多是其特點。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盛夏防暑邪,長夏防濕邪”,夏季對應臟器是心臟,所以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保護心臟,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夏季健康人士養生重在防三種疾病

一是防中暑

尤其是在室外工作的人群,盡量避免中午氣溫最高的時候工作,應以早晚為好。平時多喝綠豆湯或綠豆粥。綠豆有清熱祛署的功效,衣著應以淺顏色棉質品為好,這樣有利于汗液的排泄。由于天熱人們往往易出現厭食,所以此時更應注意營養的攝入,防止因飲食不當,造成營養缺乏體質下降。

二是防暑天感冒

也就是中醫說的暑濕感冒。此節氣天氣炎熱,上班族多在寫字樓工作,空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往往為了圖一時涼爽,溫度調的過低,使室內外溫差過大。這樣,很容易著涼感冒,而此時天氣暑濕為主,白領人士此時應少加班、多休息、保證飲食合理,以使機體抗病力不因天氣炎熱而下降,從而防止暑濕感冒。

三是防止腸道傳染病

如急性腸炎、急性痢疾等,因為此節氣天熱有利于細菌繁殖,而食物也不易保存,易于變質,如食用不潔食物或變質食物,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健康人士應注意飲食衛生。

夏季精神調養重在保護陽氣,保護心臟,因為汗為心之液,出汗多就損傷心液,會出現心煩、神昏等,所以此時要保持恬靜愉快心境,切忌發怒、多飲水,多做一些安靜的工作,如繪畫、釣魚等。夏季飲食應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倘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失常,所以,中醫認為夏季應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食酸味以醋為好,做菜加點醋,有殺菌消毒作用,可有效防止腸胃病菌的傳染,夏季多食蔬菜,如苦瓜、絲瓜、冬瓜、黃瓜、海帶等。水果以西瓜為主。少吃辛辣食物以免生熱、助熱而患病。總之,健康人士在夏季要注意保護陽氣,保護心臟,精神放松多飲水、飲食多食酸、咸,少食辛辣。防止中暑,暑濕感冒和腸道傳染病。

“亞健康”人的夏季養生

夏季是大自然各種植物快速生長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同時也是最容易傷津耗氣的季節。因為此季節出汗多,則易傷津;消耗大而耗氣,對于“亞健康”人群來說,夏季也是很難過的季節。因為自然界氣侯特點使人消耗大,而這些上班族、白領,尤其是職業經理人不會因節氣特點而減少工作。所以,工作壓力未減,外界氣侯損傷又多,更易患病。對于“亞健康”一族,在夏天必須做到精神放松,生活規律,飲食合理。這樣才會提高工作效率,又達養生的目的。

中醫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人體的機能才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亞健康”中平時以失眠、多夢、健忘、眩暈、精神不振為主要表現者,在此時更應注意精神調養,因為以上諸癥多與心氣不足、心血不足有關,而夏季為心所主,如調養不利癥狀加重,日久則生病。

夏季藥浴最適宜,“亞健康”人士可選用十滴水浴,將30毫升十滴水加入浴水中,洗浴時浸泡一刻鐘即可,治后體感涼爽,雙目明清,可預防中暑,治療痱子。菊花浴:用紗布包適量菊花汁。取汁加入浴水中洗浴,能解署,清熱,明目醒腦。

飲食宜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各種瓜類,切忌大魚大肉、油膩辛辣之品,食療可選綠豆百合粥,選綠豆20克,百合6克,梗米100克,冰糖適量。制法:將綠豆、粳米洗凈入鍋,加水適量,大火燒沸后小火熬煮至綠豆半熟之時即可。此粥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止渴、降膽固醇、減肥、清心安神、止咳的功效。適用于“亞健康”的肥胖、血脂高、心悸氣短、自汗、心煩、失眠、眩暈、精神不振等癥。

總之,“亞健康”人士在夏季切記注意保護心臟,保護陽氣,勿過勞、急躁,保證睡眠,合理飲食,多飲水,從而安度伏天。

慢性疾病患者應如何安度夏天

夏季要防心臟病,尤其對于有冠心病、心絞痛等病史的人。在夏季更應多加小心,以免誘發心臟病,甚至危及生命。夏季從中醫五行中對應的臟器是心臟。夏天出汗多又容易損失陽氣,天氣炎熱,易使人心情煩躁、情緒波動大,造成心胸憋悶、外熱內煩加之出汗多而至心氣不足,心血虧耗從而引發心臟病。所以,夏季對有慢性心臟病的人士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靜尤為重要。而且還要忌惱怒、憂郁。養生的方法可練氣功、釣魚、打坐、繪畫、聽音樂等。

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人士在夏季也可使病情加重,這是因為天氣炎熱,為了消暑度夏,人們往往貪涼飲冷,如開空調、吃冷飲、冰西瓜等,這些都可傷及脾胃,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主消化飲食和水谷精微,脾喜燥惡濕,食寒飲涼過度則傷脾,出現腹痛、腹瀉,對于原本有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人士就可誘發或加重病情,所以,此類患者要禁食寒涼,多食各種粥,以健脾和胃,祛暑解毒為主,有綠豆粥、薏米粥、山藥粥等。

總之,夏季對應人體是心臟,保護心臟最為重要,對慢性病人以心臟病、慢性胃腸系統疾病人士養生防病復發最為重要,只要調養得當,就能安度夏天。

健康人的秋季養生

秋季,是指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人體的肺,養生的原則是秋要“養肺”,防外感“六淫”中的“燥和火”。《管子》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就是說秋天,由于陽光漸收,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獲之時。秋季的三個月中,人體肺氣當令。陽光和煦,碩果累累,氣溫漸降,氣侯干燥,由熱轉寒,即“陰消陰長”的過度階段。“

秋冬養陰”是秋季養生的原則,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不應耗精而傷陰氣,從而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為來年陽氣生發打下基礎。中醫認為保護陰氣的關鍵是要“防燥護陰”。“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人律液,津液即耗,必現一派“燥象”,常易發生燥邪之患。

此季節對應的臟器是肺,肺可呼吸,外合皮毛,且與大腸相表里,故當空氣中濕度下降,就會出現肺、皮膚、大腸等部位的“燥”為特征的病理現象。從養生來講,健康人士在秋季精神調養就是保持精神上的安寧,要達到這一點,首先要培養樂觀情緒,靜想收獲的喜悅,保持心神穩定,收神斂氣。要經常曬太陽,讓陽光給你溫暖,當情緒不好時要注意有排解的方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生活中要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如咳嗽、哮喘等,因為肺燥易使肺氣不宣而引起咳嗽。中醫認為鼻子功能好壞由“肺”來主持,此時易患鼻炎,所以要多飲水,少吃冷飲,以防傷肺而誘發或加重咳嗽、哮喘、鼻炎等。每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一天2000毫升;還要忌寒涼之飲,中醫有句名言“形寒飲冷則傷肺”。 “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當人每天不停地說話時會傷氣,其中最易傷害肺氣和心氣,所以要“少說多干”。

加強皮膚護理:因為肺合皮毛,而此時“秋燥”又易傷肺,所以人們會感到皮膚干燥。皮膚護理重在保濕:為了保護好肌膚,一年四季的皮膚護理都很重要。而秋天,風沙較多,護膚就顯得更重要了,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晚睡潔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跡,應輕拍面部使余水滲入面部皮膚,再進行保濕護理;每周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以睡前為益。

秋季氣侯干燥,多風多塵,人體肺陰易虧、胃腸易燥、皮膚易干。從五味來看,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能勝酸,故秋天要減辛味以平肝氣,增酸味以助肝氣,防肺氣太過勝肝,而致肝氣郁結。秋季飲食要盡可能少食蔥、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些酸味果蔬,如:山楂、檸檬、柚子、楊桃、芒果、葡萄、蘋果等。還有蜂蜜、芝麻、杏仁、銀耳、菠菜、豆漿等,有補脾胃、養肺防燥、潤腸通便的作用。

總之,秋天多風、多燥,養肺潤燥是關鍵,飲食多酸少辛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安度秋天。

2.“亞健康”人的秋季養生

秋季是收獲季節,也是“亞健康”調理的最佳季節。一年的勞作,此時經過一段時間調理,會使身體逐漸得到恢復。中醫非常重視疾病的預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論,而養生調理更是中醫的特長。人體經過夏季酷署的消耗,多表現為“精神不振,氣血不調”,而“亞健康”人群更是其代表。長時間的生活無規律,飲食不科學,得不到充足的睡眠,缺少運動,造成了失眠、多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周身酸痛、不思飲食、大便不規律,甚至心慌氣短等問題。在此,進行精神調養非常重要,做到精神要安靜,心態要平和。

順應自然也是調養的重要原則,具體方法有三

一是過一段“老年人”式的生活

即早睡早起規律化。如晚上十一點睡,早晨七點起床;起來后做一些運動,如散步、慢跑等,地點最好在公園、街心花園、離公路較遠的地方。精神調養也很重要,心態平和、精神放松可使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有利于“亞健康”的恢復。

二是飲食多樣科學化

忌暴飲暴食,應該給自己做個定時定量的供給,不挑食、不偏食。具體做到每天一杯奶,以滿足每天人體八種氨基酸需求量的50%,同時也補充了必要的蛋白質。每周一餐魚,當然指的是海魚,因為海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合脂肪酸,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保護血管和增加血流,防止冠心病的發生。多食豆制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現在營養學證明,大豆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是消除“亞健康”預防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也是必需的,這樣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總之,這樣做一兩個月后,一定會改善自己的精、氣、神。

三中醫調理阻擊“亞健康”

如果你已經是“亞健康”狀態,并伴有明顯癥狀時,要找中醫醫生開一些中草藥,調理一個月,在此期間配合治療很重要。

以上三點認真做好,就會使身體心氣得到恢復,抵抗力增強,逐漸起出“亞健康”。

慢性疾病患者如何安度秋天

秋天早晚溫差大、寒暖失常,易于外邪乘機侵入。秋天是熱、燥、寒氣侯皆有,而以燥為突出。秋天對應的臟器是肺臟,肺又主呼吸,所以秋天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季節。

慢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發作多顯季節性,每年以夏末、秋初開始,到了入冬可達高峰。哮喘屬于過敏性疾病,秋天氣候由熱轉涼,哮喘患者適應不了這種變化,加上花粉、塵埃、冷空氣刺激,就容易哮喘發作,慢性支氣管炎也是如此。對此類人群秋天要重視體育鍛煉,如每天早、晚到室外散步、慢跑等,每次5公理為好,注意保暖,一定要根據天氣增減衣服,并要堅持鍛煉。

飲食上要禁食寒涼之物,如:冷飲、海魚、海蝦、蟹蚌等。少食辛辣之物,如:辣椒、蔥、姜、蒜等。發性物質如羊肉等。采用食療方法可幫助預防疾病的發作。如百合粥:用百合30克、粳米100克,先將百合與粳米分別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水煨煮爛后放溫服用,適用于慢性哮喘、支氣管炎、肺陰虧虛的久咳或預防發作。冰糖梨水也可以常食用,有補陰潤肺的功效。

慢性胃炎在秋天也是復發季節。入秋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護理不當,就會引起慢性胃炎的復發或出現胃腸道系統疾病。所以秋季養生防病不要忘了“胃”。從生活上首先應注意保暖,對慢性胃炎患者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注意增減衣服。睡覺時不要讓胃著涼。飲食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要吃過冷、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精神調養對慢性胃病患者也很重要。要保持開朗樂觀態度,避免緊張、焦慮、抑郁等惡性刺激。只要調養得當,就可減少胃病復發或不發,從而安度秋天。

1.健康人的冬季養生

冬季,是指從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止。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養生的原則是冬要“養腎”,防外感“六淫”中的“寒邪”。冬季的三個月中,天氣寒冷,草木凋零、蟲蟄冬伏、萬物閉藏。中醫認為,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冬季養生內容很多,但仍以“秋冬養陰”為基本原則。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健康人的冬季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對應的五臟是腎臟,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所以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冬季三月,自然界表現是陰盛陽衰,氣溫較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所以要“斂陰護陽”。可從以下幾點做起:一是盡量早睡晚起。為了使體內陽氣不受干攏,冬季要早睡晚起,休息睡眠時間要比其它季節長。保持精神安靜。二是注意背部的保暖。

中醫認為背是人體的“陽中之陽”,風寒邪氣很容易通過人的背部侵入機體內部,引發疾病,出現背部酸疼等,尤其老人、小兒更應注意保暖防護。三是每晚溫水洗腳,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腳是人體之本,與腦神經、心臟關系密切,冬天臨睡前熱水洗腳,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疲勞,促進睡眠。

飲食調養以“補”為主

由于天氣寒冷,為閉藏之季,也是四季中以“補”為主的最好季節。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用一些高熱量、蛋白質含量高的羊肉、狗肉、魚、蛋、牛奶等,冬季對應是腎臟,五味中腎對應咸味,所以冬季可適量多食咸味食品。如海帶、紫菜、海蜇等,以補養腎臟。此外,可多吃桂圓、胡桃肉、木耳、山藥、大棗、花生等。蔬菜有黃豆、胡蘿卜、韭菜、油菜、香菜、辣椒等。當然冬季進補要根據每個人體質強弱,胃腸功能好壞等個體差異而定,切忌胡亂進補、長期大補、飲食偏補、體質好無需濫補等。

總之,冬季是一年四季最冷的季節,也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斂陰護陽”,養腎防寒,是養生的關鍵。還要注意老年人防寒防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發。只要養生得當,就可安然度過嚴寒冬季。

2.“亞健康”人的冬季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是陰氣極盛,萬物收藏之季。就人體而言,新陳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的水平。此季節應是一年中適合養生的季節,也是應該休整的日子。對于上班族來說,一年的勞作,到了冬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事實上,年底、年初又是各公司白領、職業經理們最繁忙的時候。

一年的總結,來年的計劃,工作的調動升遷、跳槽、續聘、解聘、獎勵等等,超負荷工作達到了一年的最高級。對于已處于“亞健康”的人來說無疑是冬天里雪上加霜。一邊是激烈的競爭,一邊是身體的不履重負。冬季又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有研究表明,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冠心病患者對天氣寒冷感愛度高而容易發病。可想而知,此季節對“亞健康”人士是多么重要的季節。

首先,精神調養至關重要。在冬季,精神放松必不可少,減負是每個“亞健康”人的必修課。不要讓勞累一年的身軀在年終之時再加壓,這樣,很容易突發疾病而至身體的“終結”。這時,多做室外活動,每天堅持散步、慢跑或冬泳,這些對消除煩悶心情大有好處。每天睡眠時間應多一點,保持在8-10個小時為好。生活規律,心情相對平靜。這樣,就會使身心得到恢復和調理,從而面對工作的壓力而應對自如。

飲食調理甚為關鍵。中醫認為一年中冬季是進補的最好季節。做為“亞健康”人士,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進補的方式和內容。總的原則是“斂陰護陽,保護腎臟”。大眾性進補以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具體而言:“當歸杞子燉羊肉”,用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為用料,制法是羊肉切塊,加生姜用開水稍煮,水漂瀝干,加入各藥,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功效有補血益精,養血調經。補腎壯陽,適用“亞健康”中女士血虛頭暈、面色蒼白、月經不調、量少、腰膝酸軟、防癌防衰老之用。“銀耳燉鴨”,以銀耳30克、鴨500克、鹽、醬油、味精、黃酒等適量為用料,鴨去毛及內臟,洗凈放入鍋內,再放入泡發好的銀耳,倒入適量清水,置旺火上燒沸,改文水煮至肉爛時放入鹽、醬油、黃酒、味精,稍燉即成,功效有補腎強精、潤腸益胃、補氣和血、美容嫩膚等,適用心悸、健忘、血壓偏高、血脂異常、腰膝酸軟、便秘、厭食、疲乏無力的“亞健康”人士。

總之,“亞健康”人群在冬季要勞逸結合,千萬不要再超負荷工作。保證充足睡眠,精神放松,適當鍛煉,飲食合理。別錯過冬季是食補的最好時節。

3、慢性病患者如何安度冬季

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都比平常更容易侵襲人體,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溢血、心肌梗塞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很高。事實證明,當人體受到過度寒冷刺激時,可導致內分泌系統失調,這對于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和其它系統疾病是不利的,所以慢性病,主要是心腦血管疾病、關節炎、氣管炎等疾病的患者,要注意冬季的養生防病復發。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硬化、痙攣、栓塞、心肌缺血、缺氧造成心肌急性壞死的一種心臟病

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寒冷刺激、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均可收起急性心肌梗塞,冬季發生率是全年的50%,此時,養生防病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根據天氣增減衣服,尤其不要讓腳受涼,以免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發生心肌梗塞。飲食調理宜清淡、多樣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少食脂肪、高糖食物,還要戒煙戒酒。適當加強體育鍛煉,但不可過猛過量,以散步、打太極拳為好,且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暢,勿過喜過悲,過度緊張。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稱之為“痹癥”

多見于青壯年女性,表現關節腫、痛、熱,嚴重者關節變形,強直,累及全身多個臟器。此類慢性患者多怕冷。冬季氣候寒冷可加重病情,使關節疼痛加重,特別是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直嚴重。對此類患者首先要加強營養,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質和纖維素的不足可以導致疾病,后期全身性骨質疏松,故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纖維素、維生素和鈣。二是注意保暖、防止寒涼的刺激,在室外運動時要注意保暖的同時,加強對關節的保護。平時天氣過冷時盡量減少外出。可選在家熱敷、熱水浴等。

氣管炎患者對寒冷的刺激也非常敏感,所以冬季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季節

中醫理論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形寒——就是指身體受涼,飲冷——就是指喝涼的東西。兩者過之則傷肺。而氣管炎患者多因肺氣不宣、肺氣上逆而致咳嗽,所以冬季的寒冷就容易造成氣管炎的高發。對于慢性氣管炎患者冬季養生防復發關鍵就是保暖,減少外出機會,防止冷空氣刺激可戴口罩。室內通風換氣,以防感冒而誘發氣管炎。適當室外體育鍛煉,如慢跑、打太極拳、做操等,以增強體質。飲食上禁食寒涼之品,禁食橘,因為橘子生熱生痰,食后可加重咳嗽,可多食冰糖梨水,有潤肺止咳之效。百合粥中的百合可治體弱多咳之人。

總之,冬季對有慢性病患者要注意保暖防涼,適量進補,加強鍛煉,就能安度冬季。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25633.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