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吃柿子有什么禁忌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12-17 02:04   2,122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說到柿子,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大多數人都是吃過柿子的。那大家知道柿子和什么食物不能一起吃嗎?知道吃柿子的禁忌嗎?知道吃柿子有什么好處嗎?不知道的話,那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吧。想知道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柿子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雖然說柿子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的食物,但是也是有許多食物是不能與柿子一起吃的。那什么食物不能與柿子一起吃呢?

1、柿子和章魚

章魚氣味甘,咸寒,無毒,其藥性冷而不泄,可養血益氣。柿子甘澀性寒,因都屬寒冷藥性,所以二物不可同食,否則有損腸吸易致腹瀉。

同時,章魚亦為高蛋白食物,蛋白質與柿中的鞣酸相遇,易凝結成鞣酸蛋白,聚于腸胃中,可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由此可見,凡是進食豐富蛋白食物后,都不宜馬上吃柿子。

2、柿子與海帶

海帶中的鈣離子會與柿子中的鞣酸結合而生成不溶性的結合物,從而影響營養的吸收,并且還會導致腸胃的不適。

3、柿子與紫菜

紫菜也是富含鈣離子的食物,與含鞣酸過多的柿子同食,會生成不溶性的結合物,道理同海帶與柿子的關系。

4.柿子與白薯

柿子味甘,性寒,能清熱生津,潤肺,內含蛋白質、糖類、脂肪、果膠、鞣酸、維生素及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白薯味甘,性平,補虛氣,益氣力,強腎陰,內含大量糖類等營養物質。

這兩種食物分別信用對身體有益無害,若同時吃,卻對身體不利。因為吃了白薯,人的胃里會產生大量鹽酸,如果再吃上些柿子,柿子在胃酸作用下產生沉淀。

當沉淀物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則會形成不溶于水的結塊,因此而導致難以消化,并且不易排出的情況。同時也容易導致得胃柿石。

5、柿子與酒

酒味甘辛微苦,性大熱有毒,而柿子性寒,二者不宜同食,況且人們往往在飲酒時,大多用肉類等菜肴下酒,蛋白質食物更與柿子相克,生化反應后形成凝塊,既難以消化,又不易排出,久之會成病。

另外,酒類入胃刺激腸道分泌增加,柿中鞣酸與胃相遇,又形成稠黏狀物質,易與纖維素絞結成團,形成柿石,造成腸道梗阻,所以,有關“柿可解酒”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6、柿子與酸菜

吃過柿子后,請不要多飲酸性菜湯或飲過多的水,否則就有可能發生胃石癥。

7、柿子與螃蟹

螃蟹中含有蛋白質較多,吃螃蟹時吃柿子,蛋白質與柿子中的鞣酸相遇,可在人胃中發生凝固,變成不易消化吸收的團塊,出現腹痛、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吃柿子的禁忌

1、不宜空腹吃

饑餓時胃酸增多濃度高,而柿子含有大量的單寧、膠質及可溶性收斂劑等成分,若與高濃度胃酸相遇,可能結成結石,如果結石成大塊就會堵塞幽門,升高胃壓,引起胃脹胃痛,嚴重時還會造成胃結石、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等癥。

2、不宜大量吃

柿子含糖量高,多吃對牙齒、口腔不利,并影響食欲。另外,柿子的鞣酸等還會影響人體對鈣、鎂等的吸收,易使人營養不良。

3、不宜連皮一起吃

柿子中的一些遇酸沉淀物主要都在柿皮中,連皮一起吃無形中就增加了發病的機會,易致腹痛,惡心等癥。

4、柿子不能不與含高蛋白的食物一起吃

例如魚、蟹、蝦、海參等。我國中醫們認為,柿子與螃蟹都是屬于寒性食物,因此不能夠同吃。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含有高蛋白的魚、蟹、蝦、海參在鞣酸的作用下,非常容易凝固成塊,形成胃柿石。

5、糖尿病患者禁食

柿子中含糖可高達10.8%,而且大多都是簡單的單糖雙和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果糖、蔗糖、葡萄糖,所以食用后非常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會使血糖升高。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特別是血糖控制不好者危害更大。

吃柿子的好處

1、清熱止咳

柿餅上的柿霜具有清熱潤燥、化痰止咳的功效,對于肺熱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瘡等癥有明顯的療效。

2、降氣止咳

柿蒂對于呃逆、惡心、百日咳及夜尿癥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降壓止血、抗菌消炎

柿葉制成茶,經常飲用,能增進機體新陳代謝,利小便,通大便,凈化血液,使機體組織細胞復蘇,并對穩定和降低血壓、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硬化、消炎等均有益處。

4、適合于甲狀腺病人食用

新鮮的柿子含碘量很高,甲狀腺腫大的患者食用柿子有一定的益處。

5、防治便秘、痔瘡

食用柿餅能調和胃腸,對于防治便秘和痔瘡出血等癥有一定的好處。

6、促進血液中乙醇的氧化

柿子能促進血液中乙醇的氧化,幫助機體對酒精的排泄,減少酒精對機體的傷害。

7、降低血壓

柿子有助于降低血壓,軟化血管,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并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于一些不能與柿子一起吃的食物以及吃柿子的一些禁忌。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對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在吃柿子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其禁忌哦,這樣可以幫你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出現。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24678.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