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麻雀
簡介
炸麻雀,是和縣傳統特產名肴,有600多年歷史。
歷史文化
古和州(今和縣)的油炸麻雀,早在封建王朝時代,即已聞名于世,并傳說曾為地方官吏奉獻宮廷的御膳貢品哩!可惜正史無可考據。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下江南,屯兵和陽(亦今和縣之別稱)午休時,被外面樹上一群麻雀嘰嘰喳喳鬧得他無法休息,甚是氣憤,遂令部下將外面的麻雀打死后,下油鍋炸,以解心中之氣。這本是一句氣憤之話,誰知隨從部下卻認真起來,一齊出動將周圍麻雀打死后,剝去身上的皮毛,真的下油鍋炸。不料,片刻功夫,屋內外香氣撲鼻,與一般油炸食物散發的芳香味不同。炸好之后,部下好奇地嘗嘗味道,覺得非常可口,于是將炸的麻雀捧于朱元璋。朱轉怒為喜,感激部眾美意,隨即嘗了一嘗,感到麻雀雖小,其味殊美,既酥脆又不油膩,連聲贊好。于是油炸麻雀就在地方流傳開來了。
以后每當秋末冬初,麻雀體壯肉豐之際,很多人想辦法捕捉麻雀,辦法越來越巧妙,油炸配料的技術越來越精細。和縣民間喜食油炸麻雀亦世代沿襲成風,并用以饋贈親友,招待賓客,表示特殊情誼。和縣油炸麻雀的美名也漸漸傳揚于外,至今長盛不衰。
做法
取新鮮麻雀由嘴喙殼處剝去皮毛,剪去嘴殼、爪子,剖肚,洗凈;
將麻雀倒入鍋中,加水與麻雀平,煮沸二三分鐘,麻雀發硬,肌肉褪去血色,即可撈起,鍋中湯汁除去飄浮血沫與沉淀渣滓留用;
將麻油(菜油、花生油、豆油亦可)放入鍋內,燒至五成熟時,即將麻雀投入,用鍋勺經常翻動,待油熱至沸點時,略炸片刻即撈起散熱,然后撤去油鍋(或鍋下停火),將油溫降至七八成熱時,復將麻雀倒入二次油炸,使麻雀內外受熱均勻,骨酥肉嫩,至頭殼、脊骨、腿骨泛白,即撈起瀝油;
鍋中留些熱油,將原煮麻雀用的湯汁倒入鍋中,放鹽一兩五錢、糖三兩、生姜一兩切片、蔥三兩(可全蔥連根打結成團)、茜茴五錢、醬油適量,湯汁呈紅褐色,用旺火燒滾,蒸氣揮發、湯汁減少后即改用小火燉,待湯汁變稠,雀肉由硬回軟,即可盛起裝入缽內,加麻油半斤浸泡一夜,即可食用。
用此法泡制的油炸麻雀,其妙處在于:雖屬油炸佳肴,滋補而不油膩;即使是農歷陽春十月,天晴氣暖,十天半月之內,麻雀美味毫不變質。每次用餐,如有幾支油炸麻雀,既能增進食欲,又覺齒牙余香,確實很是受用。不論宴請賓客,家常便飯,皆屬上品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