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吃-牛肉板面:牛肉板面歷史悠久,是源自安徽省和河南新野的特色小吃。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歷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頗具歷史淵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稱張飛板面) 。
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后來由于其口味獨特,被迅速傳入各地。實惠加美味是地道牛肉板面的特色。
簡介
牛肉板面特色小吃的口味關鍵在于那里邊的幾十種的配料,每一種料子都是經過師傅精心選擇的,還要講究做料的程序和火候,大火也不行,小火也做不出香味。每個階段的用火都是不同的。
牛肉板面是一種頗受大眾歡迎的特色小吃,有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特點,面湯中熬制多種材料還可以清澈見底,面條內配上青菜,紅/白/綠三色讓面條看著更有食欲,所以才得以美名。牛肉板面源于安徽太和,面光滑勁道,湯濃味好,咸鮮香辣襲人。料由20多種香料、辣椒、牛肉、牛油等經精心熬制而成。淮南的做法是把干紅椒用溫油炸至半糊(偏糊一點),然后把鹵牛肉、鹵過牛肉的湯一直倒進辣椒和油里,大火煮開后慢火燜,煮到入味。做好以后最好吃的就是那個辣椒 。
板面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太和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后,制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干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文化由來
相傳,古城新野“板面條”始創于東漢末年,桃園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那位“豹頭環眼、吼聲如雷”的張飛將軍,總嫌面條太軟,咬著沒勁,吃著乏味。廚師為了滿足這位“喝斷橋梁、粗中有細”的大將軍,多次琢磨,反復研制,才制成這種“板面條”。張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豎拇指,連聲叫好!自此,“新野板面條”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板面是由張飛發明的:
張飛的急躁脾氣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對任何事情都要求速度,而恰恰因為行軍打仗對時間要求很緊的緣故,所以火頭軍做飯速度自然是跟不上了,有一天張飛正因軍事上的事煩著呢,當聽到有人抱怨飯還未做好時,更加的惱火了,于是到了軍中查看后勤,當看到士兵們仍在靠手搟刀切做飯時,更是氣不大一處來,抓起案著的面團摔了起來,邊摔邊罵,臨走之時又順手把摔出來的面扔到了鍋中,就是這么一個看似無意的舉動,結果做出的面很筋道很好吃,更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做面的速度要比先搟后切快的得多,于是軍中廚師便開始效仿并加以不斷的改進,最終形成了這獨具特色的板面。
做法
1、先把牛肉及骨頭用清水洗凈,然后在水里浸泡四小時(血水留下另用),將牛肉及骨頭下入溫水鍋,等即將要開時撇去浮沫,加入鹽4兩,草果5錢,姜皮5錢及花椒2錢用紗布包成調料包清水淘洗去塵后,也放入鍋里,小火燉五小時即熟,撈出稍涼后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
2、牛肝切小塊放入另一鍋里煮熟后澄清備用。桂籽、花椒、草果、姜皮溫火炒烘干碾成粉末,蘿卜洗凈切成片煮熟。蒜苗、蔥花切未、香萊切小節待用。
3、將肉湯撇去浮油,把泡肉的血水倒入煮開的肉湯鍋里,待開后撇沫澄清,加入各種調料粉,再將清澄的牛肝湯倒入水少許,燒開除沫,再加入鹽、胡椒粉、味精、熟蘿卜片和撇出的浮油。
4、面粉30斤加水18斤搟也面索,再揉和均勻,用灰水7兩(如果灰水溶則少加,灰水淡則多加)撬和揉勻。案子上擦抹清油,將面搓成條,揪為重五兩的條,上面蓋上濕條布,然后根據每個人善食的愛好,分別拉成大寬、韭葉、二細、芥麥欏(三角條)一窩絲等形狀的面條下鍋,面熟后撈入碗內,將牛肉湯、蘿卜、肉丁、浮油適量,澆在面條上即成。并以每個人的口味加上適量的香萊、蒜苗、蔥花及辣子油。特點肉湯清沏鮮美、面條筋柔、入味,營養豐富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