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節氣之一,是一年中最后一個節氣,冬至過后,新的一年就要來臨。所以大家會在冬至節準備一些傳統的食物,舉辦一些傳統的民俗活動。很多地區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那大家知道冬至餃子的來歷嗎?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關于冬至吃餃子的飲食習俗。
冬至餃子的來歷
1.紀念醫者張仲景
其實餃子最早并不是這個名稱,而是叫做嬌耳,它是由張仲景發明的。當年張仲景辭官回鄉之后,就用自己的醫術去醫治老百姓,但是到了冬至之后,張仲景發現天氣寒冷,老百姓都饑寒交迫,而且由于受到寒冬的侵襲,耳朵都已經凍瘡潰爛,于是他就自己掏錢買來羊肉,辣椒以及各種滋補食材,將其放在一口鍋里燉煮,然后再將這些食材撈出剁碎,包在面皮里面,這就是最初的餃子,也叫做嬌耳。由于嬌耳的餡料主要是羊肉,辣椒和滋補食材,可以驅寒,因此每人吃兩個嬌耳,再搭配上熬煮的湯,吃完之后渾身暖洋洋的,身體當中的寒氣被去除,耳朵上的凍瘡也慢慢的好了。從此之后到了冬至,大家都有吃嬌耳的習慣,慢慢延續至今,到現在就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了。
2.寓意團圓
由于冬至節氣的時間是在年尾,所以冬至過后就是新的一年到來,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屬于一個團圓的日子。所以到了冬至節的時候,在外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與親人團聚在一起,而這團聚的時候,餃子就成為大家團聚時候吃的食物,因此冬至吃餃子其實也是有團圓團聚的意思。
3.祈福
定冬至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祭拜祖先,祭拜神靈,祭天,祭地以及祖先的這樣一個祭祖活動,那么在祭祖活動上面,除了水果,各種的肉,其實不能少的就是餃子,而祭祀后的餃子自然也不能扔掉,必須把它發給大家吃,希望能夠得到天神以及祖先的庇佑,所以也是起到一個祈福的作用。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現在雖然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吃的食物也越來越多了,不會再感到寒冷,但是吃餃子的習俗還是延續至今,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到了冬至節的時候,吃餃子成為大家的傳統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