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是什么,蝠鲼能吃嗎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3-04-20 19:55   781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我們去海洋館都能看到一種魚,他體型龐大,有一排小小的牙齒,人們又叫它魔鬼魚,這種魚真正的名字叫做:蝠鲼(fúfèn)是一種軟骨魚綱。在百度百科可以看到,蝠鲼已經不算一種動物,叫做科。那么蝠鲼能不能吃,蝠鲼具

  我們去海洋館都能看到一種魚,他體型龐大,有一排小小的牙齒,人們又叫它魔鬼魚,這種魚真正的名字叫做:蝠鲼(fú fèn)是一種軟骨魚綱。在百度百科可以看到,蝠鲼已經不算一種動物,叫做科。那么蝠鲼能不能吃,蝠鲼具體是什么形態的。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蝠鲼能吃嗎

  蝠鲼(Mobulidae;devil

  rays)。屬于軟骨魚綱、蝠鲼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鲼屬和蝠鲼屬。體呈菱形,寬大6m余。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游弋,并做遠程洄游,行動敏捷。以浮游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于東海、南海和臺灣沿海。常見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雙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煉魚油。

  1、形態特征

  ①蝠鲼游動

  蝠鲼(fú

  fèn)一般體平扁[2],寬大于長,最寬可達8米,體重3000千克。體盤菱形,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于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具一小型背鰭,一些種類的尾上具一個或更多的毒刺;口寬大,前位或下位;牙細而多,近鋪石狀排列;上、下頜具牙帶,或上頜無牙;鼻孔恰位于口前兩側,出水孔開口于口隅;噴水孔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當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卵胎生。化石見于第三紀至近代。

  ②外觀

  在它的頭上長著兩只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起。在英語中,被錯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蝠鲼游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蝠鲼成魚的體長可達7米,體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鲼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節,蝠鲼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斗。

  最小的蝠鲼是澳大利亞的無刺蝠鲼(Mobula diabolis),體寬不超過60公分(2尺)。大西洋的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是本科中最大種類,寬可達7米(23英尺)。體黑或褐色,強大但不傷人。

  蝠鲼不像傳統魚類那樣具有紡錘形的身段,它們沒有背鰭,其寬大的三角形胸鰭和圓盤一樣的身體構成了巨型扁片狀軀體,宛若一只“海中風箏”。它們的皮膚摸起來遠沒有看上去光滑,背面多為黑色或灰藍色,腹面灰白且散布著零星的深色斑點。巨大的胸鰭在形態和功能上與鳥類的雙翼相似,兩片胸鰭間的距離稱為“翼展”,即為體寬,長度大于其體長,這是衡量蝠鲼體型大小和鑒定種類的標準。

  ③特征

  蝠鲼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一旦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于死地。蝠鲼的習性也十分怪異。它性情活潑,常常搞些惡作劇。有時它故意潛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發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有時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實際上是蝠鲼的惡作劇。蝠鲼(魔鬼魚)的“尾巴”或有微弱電流但并沒有毒,而在形態上有點類似的魟的“尾巴”就帶有劇毒,注意區分以免誤解。

  2、生活習性

  ①凌空飛躍

  蝠鲼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被當地人稱為“水下魔鬼”,但實際上蝠鲼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經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覓食。[3]它緩慢地扇動著大翼在海中悠閑游動,并用前鰭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撥進它寬大的嘴里。當游泳時,頭鰭從下向外卷成角狀,向著前方;有時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殼動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魚類。鰓耙多角質化,呈一系列羽狀篩板,起濾水留食作用。

  雖然像珊瑚三角區這樣的珊瑚礁區域僅占全球海洋的極小部分,但它們卻是世界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家園,比如這些蝠鲼。蝠鲼是鰩魚家族中個頭最大的成員,它們通常以珊瑚礁周圍的生物為食。

  蝠鲼最具特色的一個習性就是它那“凌空出世”般的飛躍絕技!

  ②奇特行為

  經科學家觀察發現,蝠鲼在躍出海面前需要做一系列準備工作:在海中以旋轉式的游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時,轉速和游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時,它能跳1.5-4米高,落水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面優美壯觀。“魔鬼魚”躍出水面3米多。成千上萬條“魔鬼魚”集體凌空飛躍,下落后擊打在水面上,水花雷動,宛如暴雨降落。[5]

  蝠鲼的滑翔有時是為了獨子被欺,有時是受到敵害的追擊,有時可能是身上有寄生蟲在作怪,它被折磨得受不了。雌蝠鲼非常愛護自己的獨子。它不像別的魚,一次產卵就有幾千幾萬粒,像翻車魚,可以說是魚類中的高產能手,一次產卵可達三億粒。雌蝠鲼不產卵,它是卵胎生的,這在魚類中又是少有的事。它每次只生一胎,無怪乎它要寵愛獨子了。

  小蝠鲼一生下來就有二十千克重,長約一米,不了解這種魚的人,初見之下還以為是大魚,其實,它還是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兇猛的鯊魚也讓它三分。據專家介紹,蝠鲼在海洋中已有1億年歷史,為原始魚類的代表,雖然它們都是大家伙,但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經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覓食且性情溫和。雖然,它們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

  3、生長繁殖

  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間是蝠鲼的繁殖季節。此時熱帶海域的水溫在26-29攝氏度間,蝠鲼開始成群出現在淺海區,通常是幾只體型較小的雄性一起尾隨在體型稍大的雌性身后,游速比平時略快。經過20-30分鐘的追逐后,雌蝠鲼逐漸放慢速度,雄蝠鲼則游到愛人身下,并用胸鰭“愛撫”其身體。完成短暫的交配后,雄性則揚長而去,接下來第二個追求者會重演以上的過程。不過,雌蝠鲼最多只接受兩個“意中人”的追求——1-2枚受精卵在雌性體內發育并孵化出仔魚,大約13個月后,小蝠鲼會直接從母體中產出,不久就能自由游動,獨闖天下了。小蝠鲼5歲時達到性成熟,適齡者便可延續自己的基因:它們的壽命約為20年。

  4、種群分布

  蝠鲼的英文名稱“manta”源于西班牙語,意為毯子,看看它的體型就知道了。又因其在海中優雅飄逸的游姿與夜空中飛行的蝙蝠相仿,故得此蝠鲼。第一次見到蝠鲼的人總會因它“異形”般的外表而不知所措,它很難令人將其與正統的魚類聯想到一起。其實,這種古老的魚類早在中生代侏羅紀時便出現在海洋中了。1億多年間,它們的體型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從分類學上來說,蝠鲼和鯊魚的親緣關系最相近,同屬軟骨魚綱,單屬鲼形目蝠鲼科,現存3屬13種,遍布于南北緯35度之間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在中國東部和南部海域能見到4種:雙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臺灣蝠鲼和無刺蝠鲼。

  蝠鲼主要棲居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域,較少停留或棲息在海底,從離海岸較近的表水層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中國福建、浙江和黃海一帶可見某些種類的蹤影。因為它們有洄游的習慣,所以在一個地方不會常年見到它們。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黃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來年2~3月沿原來路線洄游南下。

  看了這么多有關蝠鲼的介紹,我們知道,蝠鲼也是一種稀有的物種了。關于蝠鲼能吃嗎的話題,我們還是暫且放下。近年來由于生態破壞嚴重,很多珍惜的物種也漸漸瀕臨。保護每一種生物讓他們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存活是我們每一個現代人要做的。快把蝠鲼的小知識帶給你身邊的每一位朋友吧。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33181.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