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北京燒賣

 特色小吃培訓(xùn)班   2018-08-04 15:10   6,11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老北京小吃:北京燒賣

簡介

燒麥?zhǔn)潜本┚秘撌⒚臐h族小吃之一。燒賣起源于元大都(今北京),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現(xiàn)在我國各地均有。燒麥起源于包子,它與包子的區(qū)別在于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北京燒賣根據(jù)季節(jié)不同四季餡料有別:春季以青韭為上,夏季以羊肉西葫蘆為優(yōu),秋季以蟹肉餡應(yīng)時,冬季以三鮮為佳。

北京燒賣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內(nèi)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稍麥、稍美(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以羊肉大蔥為主)。

歷史文化

燒麥又稱燒賣、稍美(內(nèi)蒙古寫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 ,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yōu)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

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dāng)悠久。明末清初起源于北京,后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后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起源

燒麥?zhǔn)欠浅R讼矏鄣奶厣〕裕瑩?jù)說起源于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qū)別除了使用未發(fā)酵面制皮外,還在于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jì)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guān)于“稍麥”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dāng)頂撮細似線稍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dāng)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制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xùn)|西。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xiàn)了,并且以“燒賣”出現(xiàn)得更為頻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斗《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xiàn)。《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diào)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葷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制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制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xiàn)時各地?zé)u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長沙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燒麥名稱的由來與傳說

相關(guān)典故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里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贊不絕口,回宮后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遠揚,身價倍增。

另有一種說法是針對羊肉大蔥燒麥的。據(jù)說燒麥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綏遠,也就是現(xiàn)在內(nèi)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時,在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后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qū)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后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現(xiàn)在呼市舊城人稱它為稍美。吃它也很講究,吃前要吃一些當(dāng)?shù)氐狞c心,作鋪墊,吃后要喝磚茶,其他茶都不如磚茶去膩。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16289.html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 特色小吃培訓(xùn)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

 發(fā)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