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特色小吃:燒鹿尾
簡介
燒鹿尾,是一道吉菜。主料是鹿的尾巴,用滿族傳統(tǒng)的做法烹飪而成,肉香味醇,十分鮮美。
在中國古代,對鹿尾的烹制十分講究,“韭花酷辣同蔥薤,芥屑差辛類桂姜”,這是古書記載的吃鹿尾的佐料。很長時間以來,鹿尾都是稀而貴的烹調(diào)原料,也是高級宴席上的名貴佳肴。燒鹿尾這道菜皮爛肉香,汁紅色亮,味道醇厚,被贊為“味中奇”。(長春)
燒鹿尾為何退出“國菜”
燒鹿尾(音同以)是清代名菜,列在“滿漢全席”中,其主料是鹿的尾巴,用滿族傳統(tǒng)做法烹飪而成,因皮爛肉香,汁紅色亮,味道醇厚,被贊為“味中奇”。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鹿尾。尹文端公品味,以鹿尾為第一。然南方人不能常得。從北京來者,又苦不新鮮。余嘗得極大者,用菜葉包而蒸之,味果不同。其最佳處,在尾上一道漿耳。”
鹿尾不僅味道美,還是藥材,有補益身體的功效,藥典上稱它“暖腰膝,益腎精,治腰脊疼痛不能屈伸,腎虛遺精及頭昏耳鳴”。
鹿尾制作非常復(fù)雜,先講由尾椎骨處割下,掛起陰干;或?qū)⒏钕碌膸刮玻胨薪櫍〕觯ジ繗埲狻⒂椭羧ッ准巴饷胬掀ぃ儆煤8∈词ǎ饕煞譃樘妓徕},并含少量的鎂,鐵及酸不溶物質(zhì),多采自海中,故稱為海浮石)搓光,用線穿掛通風處陰干,后置干燥處,宜多翻曬。帶毛稱毛鹿尾;不帶毛稱為不帶毛鹿尾。干燥的鹿尾形狀粗短,略呈圓柱形,質(zhì)堅硬,氣微腥,一般以馬鹿尾為好,梅花鹿尾瘦小,甚少采用。
燒鹿尾原料難得,成品味道佳,且能補益身體,因而成清代“國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在燒鹿尾受寵的背后,還有一個原因,即它源自關(guān)外,是“滿席”的代表,雖然滿漢全席名義上兼收并蓄、不存偏見,但背后有用“滿席”壓“漢席”的傾向,在燒鹿尾走紅的時代,出自“漢席”的燕窩、魚翅明顯受排擠。
燕窩是雨燕科動物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和絨羽等凝結(jié)所筑的巢窩,因其中雜質(zhì)、污物太多,需專業(yè)人員精心挑選,且原料難得,主產(chǎn)自菲律賓西至緬甸沿海附荒島的山洞里,人工采收極為困難,古人認為燕窩營養(yǎng)豐富,可以強身健體,故明代燕窩成為宮廷宴席之尊。
魚翅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是用鯊魚的鰭加工而成的一種海產(chǎn)珍品,本身并無滋味,也無特別營養(yǎng),倒是有鉛超標之虞,但材料難得,因此被列入宮廷宴席中,僅僅是為了表示奢華而已。由于鯊魚是保護動物,采收魚翅危及鯊魚物種的生存,在今天,吃魚翅已被認為是不文明、不環(huán)保的做法,但在元代、明代,魚翅被認為是最尊貴的食品。
從乾隆膳食檔案記錄冊看,不僅沒有燕窩,連出自漢席的魚翅、海參亦很少見,周邊國家進貢的魚翅、海參等,往往只做皇家賜禮,轉(zhuǎn)手贈給近臣,直到慈禧時,燕窩才受到重視,但魚翅仍被壓制,只能列入小炒中。
清朝滅亡后,滿漢全席受到排擠,一度改稱大漢全席,其中滿菜又被剔除,據(jù)郭文納先生文章介紹,1913年10月10日,意大利參贊代辦丹尼爾·華雷和《泰晤士報》駐京記者喬治·莫理循應(yīng)邀參加了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儀式,并記下了宴會菜品清單:
燕窩,煮魚,魚肉菜品,燉鴨,蝦肉菜品,蔬菜,燉雞,水果罐頭,菠蘿炒肉絲,新鮮水果,雞蛋糕,咖啡。
從這份清單看,燕窩卷土重來,而燒鹿尾卻被清理門戶,“吃燕窩而不吃燒鹿尾”,清晰地傳達出鼎故革新之意。時代變化,竟至于連累一道菜,也屬無可奈何。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 特色小吃培訓(xùn)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zhuǎn)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