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的作用與功效,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9-16 03:00   2,59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鉤藤的作用與功效,麻鉤藤顆粒價格,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顆粒,羚角鉤藤湯,鉤藤茶,天麻鉤藤,羚羊鉤藤湯,復方鉤藤片,中藥鉤藤,鉤藤飲

鉤藤的作用與功效

鉤藤,(拉丁學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 ex Havil.),別名鉤丁、吊藤、鷹爪風、倒掛剌等。是茜草科鉤藤屬常綠藤本植物,攀援狀灌木,莖枝方柱形纖細無毛,,葉紙質呈橢圓形,頭狀花序。

鉤藤以帶鉤的莖枝入藥,它具有清熱平肝,息風定驚功效 ,現代藥理實驗還證明鉤藤有降壓作用 ,因此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鉤藤的作用與功效

中藥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鉤藤的概述

《名醫別錄》

中藥鉤藤為茜草科常綠木質藤本植物鉤藤 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大葉鉤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鉤藤 Uncaria hirsuta Havil.、華鉤藤 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 或無柄鉤藤 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 的帶鉤莖枝。主產于廣西、江西、浙江等地。以嫩枝切段入藥。春秋季采收。去葉,切段,曬干,生用。

中藥鉤藤的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肝、心包經。

中藥鉤藤的功效

息風止痙,清肝熱,平肝陽。

現代藥理學研究,鉤藤的鉤和比較嫩的藤化學成分和藥效完全相同,強度相同,但如果生長了3-5年以上,藤很粗了,直徑都3-5公分了,作用就要降低了。息風止痙,很多方面類似于羚羊角,常配伍在一起,有明顯的清肝熱作用,比較適合于肝熱生風,但沒有羚羊角的清熱解毒,所以對溫熱病的肝風內動它不重要。但鉤藤的藥性平和,微寒,適合小兒稚陽之體,相對比較清淡平和,對小兒的驚風比羚羊角用的多。平肝。沒說它平肝潛陽,就是平肝陽。對肝陽化風也類似于羚羊角,常配伍使用。治療肝陽上亢兼肝熱證適合。清肝熱,對一般的肝熱證可用。包含息風止痙或平肝的成分主要是生物堿,高熱不穩定易破壞,所以湯劑煎15-20分鐘即可。

1.息風止痙,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鉤藤甘而微寒,入肝,息風止痙作用和緩,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常用藥,亦多用于小兒。如用治小兒驚風壯熱神昏、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等癥,常與天麻、全蝎等同用,即鉤藤飲。用治溫熱病熱極生風,痙攣抽搐,多與羚羊角、白芍藥,菊花等配伍,如羚角鉤藤湯。用治諸癇啼叫,痙攣抽搐,可與天竺黃、蟬蛻、黃連等同用,如鉤藤飲子。

2.清熱平肝,用于頭痛、眩暈。本品既清肝熱,又平肝陽,故可用治肝火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屬肝火者,常與夏枯草、梔子、黃芩等配伍;屬肝陽者,常與天麻、石決明、菊花等配伍。

3. 本品與蟬蛻、薄荷同用,可治療小兒夜啼,有涼肝止驚之效。

中藥鉤藤的作用

鉤藤含鉤藤堿、異鉤藤堿,有降壓、抗心律失常作用。煎劑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催眠作用,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能抑制離體腸管,興奮大鼠離體子宮。

1.本品主要含鉤藤堿、異鉤藤堿、柯諾辛因堿等生物堿;尚含長丹賓堿,黃酮及鞣質等。鉤藤的各種制劑及總生物堿均有降壓作用;其煎劑有明顯鎮靜,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制止癲癇發作的作用;鉤藤總堿可抑制組織胺引起的哮喘。此外,臺灣產鉤藤對膀胱結石有溶解作用。

2.近年來,有用鉤藤煎劑、鉤藤總堿片等口服,治療高血壓病,均獲良效,尤對陰虛陽亢型為宜。

3.前人用鉤藤時提倡用鉤,認為其效較莖枝佳。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鉤藤莖枝與其鉤均具有相似的降壓作用,且所含成分相似。故臨床應用不必局限只用其鉤。

4.鉤藤品種較多,其中大葉鉤藤、膜葉鉤藤、毛鉤藤、鷹爪風和云南鉤藤五種鉤藤屬植物含總堿較高,可用作生產鉤藤總堿的原料。

中藥鉤藤的應用

1.用于肝熱生風之痙攣抽搐。本品類似于羚羊角有清熱、息風止痙之效,但作用稍遜,且無清解熱毒之功,故治溫熱病熱盛動風所致痙攣抽搐,常與羚羊角等息風止痙之品配伍,如《通俗傷寒論》羚羊鉤藤湯。若治小兒急驚風、高熱驚厥,亦常與蟬蛻、牛黃、膽南星等清肝、息風止痙之品同用。治痰熱癇證,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可與石菖蒲、天竺黃、僵蠶等清熱化痰,開竅,息風止痙藥配伍。

2.用于肝陽上亢證。本品有一定平抑肝陽作用,并能清肝熱,亦宜于肝陽上亢而兼肝經有熱者。若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者,常與其它清熱,平肝之品同用,如《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以本品與石決明、天麻、黃芩等配伍;亦可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等,但宜與補陰藥同用。

中藥鉤藤的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其有效成分鉤藤堿加熱后易破壞,故不宜久煎,一般不超過20分鐘。

鉤藤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別名:鉤藤 釣藤 吊藤 鉤藤鉤子 釣鉤藤 鶯爪風 嫩鉤鉤 金鉤藤 掛鉤藤 鉤丁 倒掛金鉤 鉤耳

性味:甘,涼。

《別錄》:"微寒。"

《藥性論》:"味甘,平。"

《蜀本草》:"味苦。"

歸經:入肝、心經。

《綱目》:"手、足厥陰。"

《本草經疏》:"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

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癇。

1.《別錄》:"主小兒寒熱,驚癇。"

2.《藥性論》:"主小兒驚啼,??熱壅。"

3.《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

4.《綱目》:"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5.《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6.《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不宜久煎),1.5~3錢;或入散劑。

鉤藤的禁忌:宜忌

《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大葉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大葉鉤藤別名大鉤丁,雙鉤藤等,是一種分布在我國云南、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的攀援狀大藤本植物。大葉鉤藤在云南亦做中藥鉤藤使用,具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通氣血的功效,對于肢體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病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那么,大葉鉤藤在平時的藥用上都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的呢?

大葉鉤藤的形態特征

攀援狀大藤本,高12~15米。小枝壓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節上有雙鉤,鉤幼時亦有疏粗毛。葉革質,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6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黃色粗毛;托葉2裂。頭狀花序圓球形,單生葉腋,開花時徑4~4.5厘米,花序柄長3.5~6.5厘米,有褐黃色粗毛;花淡黃色,長約1.6厘米,萼管長,5裂;花冠管狀漏斗形,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紡錘形,2室。蒴果有長柄,紡錘形,長1~1.5廈米,有粗毛。花期夏季。大藤本,嫩枝方柱形或略有棱角,疏被硬毛。葉對生,近革質,卵形或闊橢圓形,頂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近心形或心形,長10-16厘米,寬6-12厘米,上面僅脈上有黃褐色毛,下面被稀疏至稠密的黃褐色硬毛,脈上毛更密;葉脈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側脈6-9對,脈腋有窩陷;葉柄長3-10毫米,無毛或疏被短柔毛;托葉卵形,深2裂達全長1/2或2/3,裂片狹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或疏被短柔毛,基部內面具粘液毛;頭狀花序單生葉腋,總花梗具一節,節上苞片長6毫米,或成簡單聚傘狀排列,總花梗腋生,長3-7厘米;頭狀花序不計花冠直徑15-20毫米,花序軸有稠密的毛,無小苞片;花梗長2-5毫米;花萼管漏斗狀,長2-3毫米,被淡黃褐色絹狀短柔毛,萼裂片線狀長圓形,長3-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管長9-10毫米,外面被蒼白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長約6毫米,伸出冠管外,柱頭長圓形。果序直徑8-10厘米;小蒴果長約20毫米,有蒼白色短柔毛,宿存萼裂片線形,星狀輻射,果柄長12-18毫米;種子長6-8毫米(連翅),兩端有白色膜質的翅,僅一端的翅2深裂。花期夏季。

大葉鉤藤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苦、徽澀,性涼。入水、風塔。功效: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通氣血。

主治:“攏蒙沙喉”(風濕熱痹證,肢體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酸痛,屈伸不利),“攏賀接答泵”(頭目脹痛)。

大葉鉤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不宜久煎)。

大葉鉤藤的食用禁忌

用藥適量。

大葉鉤藤有毒嗎

無毒。

大葉鉤藤的附方

1.治“攏蒙沙喉”大葉鉤藤、無瓣棗、青牛膽、寬筋藤各30g。加酒1000ml,浸泡l星期后內服,每次10~20ml。(勐臘縣傣醫波兒驗方)

2.治“攏梅蘭申”大葉鉤藤葉或藤、苦膽汁、小黃散、蟬翼藤、長序巖豆樹各等量。搗爛包敷患處。(勐臘縣傣醫波溜燕驗方)

3.治“攏梅蘭申”、“攏蒙沙喉”大葉鉤藤葉、毛葉民、巴豆、長序巖豆樹、石菖蒲、杧果藤、小木通各適量。煎水熏洗患處或全身。

4.治“攏賀接答泵”大葉鉤藤15g。煎湯內服。(3、4方出自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臘驗方)

大家在讀完上文中小編關于大葉鉤藤的介紹以后,大家是不是已經對大葉鉤藤的藥用相關價值有了新的了解了呢?建議大家平時在生活中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按需的使用,因為任何的中藥材在用藥過量的情況下,都會對身體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希望上文中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1786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