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特色小吃:全州醋血鴨
簡介
全州醋血鴨是桂林全州的一個漢族特色美食 ,采用盛夏上市的子鴨為原料,殺鴨留血、注入酸醋,以嫩姜或苦瓜為配料,將鴨肉先武、再文火燜熟,在出鍋前倒入醋血。成品上桌,清香沁人心脾、美味讓人難忘。
俗話說湘南永州之血鴨,桂北全州之醋血鴨。醋血鴨這道菜看著驚人,吃起來卻沒什么血腥氣,倒是醋香撲鼻,而且鴨肉綿軟入味,酸辣鮮香,開胃可口。
歷史文化
據考究,醋血鴨最早起源于約公元300多年前晉代的全州縣文橋鄉。據史實和口耳相傳:三國末年,由蜀丞相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蔣琬(大司馬)在蜀國滅亡時與長、次子蔣斌、蔣顯同死國難后,其夫人毛氏帶著第三子回到祖籍全州。老夫人去世后于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1)葬在今文橋鄉。因毛老夫人后來被謚封為安陽候一品夫人(見現存毛氏墓碑),所以她的墳是有人守墓的。若干年后的一次半年節(農歷六月六),本來正午時接班的下午班守墓人因過節遲到了半個時辰,上午班守墓人交班后趕回家時,已經是未時了。全州人有個鐵定的風俗,半年節這天一定要殺鴨子、煮新米飯祭谷神敬狗嘗新(如未收早谷則剝幾粒風頭谷的新米摻于飯中,用第一碗飯和煮好的鴨頭鴨腳祭谷神后喂狗,傳說洪水登天門時是狗尾巴保住了谷種)。守墓人的妻子是個見血暈頭的婦人,所以到未時還未殺鴨。性急的丈夫邊怨妻子邊殺鴨時,錯把妻子準備醋黃瓜用的半碗酸水(全州人自古愛吃酸辣,家家戶戶有酸壇數個),當成了準備沖鴨血的鹽水,把鴨血淋進了酸水碗中。情急之下,鴨熟出鍋時才記起鴨血未放,丈夫舍不得讓鴨血浪費,也不管血凝固與否,順手把一碗鴨血倒進鍋里,正所謂忙中出錯,當發現鍋內鴨肉散發出一股刺鼻酸味時,夫婦倆再怎么互相埋怨也為時已晚——想吃怕吃得,倒掉舍不得,怎么辦?帶著七分氣、三分試的丈夫干脆添柴加火,并在屋后摘一把有異香的嫩花椒籽,又在屋前采一抓紫蘇茴香,連洗未洗就丟進鍋內,想把一鍋有些湯的鴨肉變成炒鴨,用香味去除異味。誰知鍋里鴨肉在炒拌中發出陣陣異香,且越炒越香,在炒干出鍋后,夫婦二人對著這碗紫醬色的奇菜越吃越有味,并叫來左鄰右舍品嘗,眾人邊吃邊稱絕,醋血鴨由此產生,并在全鄉、全縣逐漸推廣普及。全州醋血鴨因源于文橋,其鴨又以文橋小腳小腦殼鴨為正宗品,該鴨在文橋養殖亦有近2000年的歷史,乃當地傳統養殖品種,歷代縣志均有記載,所以不少人也稱其叫文橋醋血鴨,迄今1600余年矣。
做法
選料:選盛夏上市的子鴨一只(放養75天左右約重兩斤半的文橋小腳小腦殼麻鴨為最佳之極品),按鴨重比例15:1備純米醋(或酸壇子水)于碗中殺血(3斤鴨加2兩醋),去毛開剖去腸后,腹腔不能水洗,將鴨懸掛瀝水5分鐘左右砍成塊備用。
配料:
1、根據食者口味選主配料(或苦瓜,或魔芋豆腐,或娥眉豆,或嫩南瓜,或白桿芋苗0.8-1公斤)切塊
2、根據鴨的肥瘦備五花肉0.4-0.6公斤切塊;
3、備香炒花生米2兩、芝麻1兩混擂成粉;
4、根據食者口味備鮮辣椒或酸辣椒若干切碎;
5、生姜絲20克、鮮花椒籽20粒,蒜頭10粒共拍碎;
6、鮮茴香葉(或鮮紫蘇葉)20克。
火候:將鴨身上板油精煉后,再放入五花肉煉炒至肉中油出1/3時停火,鍋底油液保持在100克左右(多者倒出),繼將豆豉、生姜、花椒、蒜泥入鍋爆炒(如用酸辣椒者,此時同炒,鮮辣椒則與主配料同放),待滿屋生香時加入鴨肉后蓋鍋燜煮(切忌翻炒),燜約5 分鐘翻炒后,視鴨齡長短及火力大小燜10分鐘左右,加入主配料續燜至鍋底見油不見湯,主配料半爛狀時下鍋冷卻1-2分鐘,再加入醋血、茴香或紫蘇葉繼開火翻炒2-3分鐘,關火,再加入花生、芝麻粉勻拌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