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暑,“香薷飲”功不可擋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2-09-21 19:12   783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香薷飲是中醫有名的方劑,是夏日解暑的良方,由香薷散演變而來,藥味相同,制成散劑叫香薷散,熬成煎劑就是香薷飲。此方源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樸、扁豆三味

  香薷飲是中醫有名的方劑,是夏日解暑的良方,由香薷散演變而來,藥味相同,制成散劑叫香薷散,熬成煎劑就是香薷飲。此方源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樸、扁豆三味藥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黃”之稱,長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濕;扁豆清熱滌暑,化濕健脾;厚樸燥濕和中,理氣開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內化暑濕之效。

  此方的主藥香薷,又名香如、西香薷,是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帶花全草。全身披有白色茸毛,有濃烈香氣。中醫認為,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外能發散風寒而解表,內能祛暑化濕而和中,性溫而為燥烈,發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者尤適用。故《本草綱目》上說:"世醫治暑病,以香薷為首藥”。《本草正義》記載:"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里之水”。

  藥理研究表明,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熱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對腎血管能產生刺激作用而使腎小管充血,濾過壓增高,呈現利尿作用。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飲用,既可預防中暑,又可增進食欲。但香薷有耗氣傷陰之弊,氣虛、陰虛、表虛多汗者不宜選用。

  除此之外,香薷還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但其性溫辛散,多適用于陰暑病癥,正如前人所說:"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故在臨床用于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于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癥,就不是香薷的適應范圍了。

  下面,我們就將香薷飲的制作方法告訴大家,以供參考:

  組成:香薷10克,白扁豆、厚樸各5克。

  做法:將三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分鐘后,水煎取汁。

  用法:分次飲服,每日1劑。

  功效:可解表散寒,化濕中和,適用于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所致的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等。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31027.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