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七種美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1-06-14 14:40   1,165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七種美

喜歡茶道的茶友們肯定都聽說過日本茶道,那么大家對日本茶道知識與茶道文化知道多少呢?日本的茶道是起源于我國茶道的,下面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日本茶道相關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茶道七大美。

日本茶道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范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筑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筑,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

神宮的建筑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于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愿望。

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梁,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郁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征意義上的回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凈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凈心脫塵之舉。

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凈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練達的詮釋。

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后,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凈俗念之愿。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中國茶道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

當您面對精湛的日本茶道嘖嘖稱奇的時候,可曾想到茶道的老祖宗并不在東瀛之邦,而是在中國?可是為什么中國人的飲茶之道和日本茶道相差如此之大呢?

回溯中國茶道的源流,答案就在千年的時光中……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開放的時代,長安城中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這個時代,中國茶道開始它的遠行。

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在他回國的行李中,就有中國的茶籽,澄禪師將茶籽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蒞臨滋賀縣梵釋寺,僧人們獻上清茶一杯。天皇飲后龍心大悅,開始大力推廣飲茶,于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

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中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榮西禪師晚年著《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將茶譽為“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盛于明。歷經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國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續。如今的日本,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中國千年前宋代點茶道的儀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經無處尋覓,無怪乎會有人認為日本是茶道的故鄉了。

本文地址:http://m.www48783.com/26510.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